生产润滑油基础油溶剂精制工艺条件的研究
表5HVI25(kHVI500基础油的性质要求项目试验方法粘度指数不低于80外观透明目测凝点/c不高于-9不高于-5闪点/C不低于210不低于235不高于0报告色度不高于11不高于17 21减三线生产润滑油基础油加工工艺的研究是减三线临界溶解温度曲线,由可观察到临界溶解温度随溶剂比先增后减,因而临界溶解温度有最高值。
溶剂精制的抽提过程在抽提塔内进行,其中的过程是连续逆流抽提过程,塔顶温度高,塔底温度低,其间有一温度梯度。塔底温度较高,溶解度高,可以保证提余油的质量;塔底温度较低,溶解度低,可以使理想组分从提取相中分离出来,保证提余油的收率。通常把临界溶解温度减去30*C作为塔顶温度,塔底温度按高桥石化的要求(减三线塔底温度表7白土精制工艺条件项目数据白土加入比白土精制温度/C反应时间/min表8列出了这些精制油的粘度、收率和性质,从表8的数据可以看出,精制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减三线馏分油的饱和烃含量,降低了润滑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酸值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我们可以看到精制前的脱蜡油凝点-14 *C,精制后的润滑油的凝点回升了2~4*C,这表明按先脱蜡后精制加工工艺存在凝点回升的问题。
表8各精制条件减三线基础油性质结果剂比温度/C运动粘度/mm2,s-1粘度指数凝点/c色度闪点/"C苯胺点/C折光率饱和烃,%芳烃酸值胶质,%酸值加工工艺bookmark7续表运动粘度/mm2*s 1粘度苯胳点饱和烃酸值/溶剂比温度/c粘数凝点rc色度闪点/c本胺点折光率饱和烃芳烃,%胶质,%酸值收率,%对表8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表5中的标准,得出在精制温度90*C,溶剂比为3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精制油粘度指数和凝点等物性都达到要求,其收率为648%,粘度指数为1028达到润滑油HVE50基础油的性质要求。本。
表10白土精制工艺条件项目数据白土加入比,c%白土精制温度/C反应时间/m根据以上操作条件进行实验得到西江和尼尔1:潘四线基础油性质分析结果如表11.表11列出了减四线精制油的粘度、收率和性质,从表1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加工工艺中,精制工艺大幅度降低了润滑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碱性氮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将精制前后的凝点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精制前的脱蜡油凝点11*c,糠醛精制后的润滑油凝点回升了3~5*C,这表明按先脱蜡后精制加工工艺存在凝点回升的问题。
表11精制后减四线基础油性质溶剂比温度运动粘度/mm2,s-1指数凝点/V色度苯胺点/C折光率碱氮/g-g'酸值1外观闪点加工工艺bookmark9续表翻比温度运动粘度/mm2,s-1粘度指数凝点色度苯胺点折光率碱氮/酸值/外观闪点收率,%透明对表11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表5中的标准,得出在精制温度85*C,溶剂比25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精制油收率和粘度指数都很高,其收率为7%,粘度指数为925并且它的性质除了酸值都能够达到润滑油HVI500基础油的性质要求。本实验精制选择的最佳条件为:糠醛精制溶剂比为25精制温度为85 *C;白土精制条件:白土用量4%,精制温度165*C,精制时间30mi. 3结论本研究采用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作为实验室润滑油糠醛精制评定方法,由油品族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质量数据确定糠醛精制装置二段萃取的第一段的理论级数为三级;用三级逆流萃取可以实验模拟生产中的糠醛精制过程。
精制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减三线馏分油的饱和烃含量,降低了润滑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酸值、碱性氮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西江和尼尔(混合比为1:1)减三线脱蜡油推荐采用的糠醛精制条件为溶剂比玉精制温度90*C,白土精制条件:白土加入量4%、白土精制温度155*C、白土精制时间30min在此条件能够生产符合HVE50标准的基础油。
西江和尼尔(混合比为1:1)减四线脱蜡油推荐采用糠醛精制条件:溶剂比25精制温度85*C,白土精制条件:白土加入量4%、白土精制温度165°C、白土精制时间30min除了酸值达不到要求基本能够生产符合HVI500标准的基础油:粘度指数脱蜡油采用较高精制深度条件的精制以后,脱蜡油的粘度指数可以提高20以上;中和值可以降低80%以上。但过高的精制深度将会造成凝点更大的回升。摘自中国润滑油信息网